幕后的魅力:体育直播间主持人的幕后故事

來源:24直播网
幕后的魅力

在体育直播间的灯光和欢呼声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用他们的声音和专业知识为观众带来难忘的观赛体验。他们就是体育直播间主持人。

台前的光辉

在直播镜头前,体育直播间主持人是一个富有魅力、口齿伶俐的导播。他们负责介绍比赛概况、介绍球员和教练,并穿插评论和分析。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敏捷的思维和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

除了专业知识,体育直播间主持人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观众缘。他们需要能够与观众建立联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必须能够清晰明了地传达信息,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幕后的艰辛

体育直播间主持人的光辉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幕后艰辛。他们的工作远不只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在比赛开始之前,体育直播间主持人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需要研究比赛信息、熟悉球员和教练的背景,并准备相关的评论和数据。这需要花费数小时的阅读和整理工作。

在直播过程中,体育直播间主持人需要保持高度集中和警觉。他们需要密切关注比赛动态,及时捕捉精彩镜头并进行恰当解说。同时,他们还需要管理时间,确保直播流程顺畅,避免出现冷场。

不为人知的故事

除了台前幕后的忙碌,体育直播间主持人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们需要克服紧张和焦虑。在镜头前的环境下,他们需要在数百万观众的注视下保持冷静和专业。这种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体育直播间主持人需要牺牲个人时间。他们经常需要在周末或节假日工作,并且需要长时间呆在演播室或比赛现场。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影响。

最后,体育直播间主持人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批评或攻击。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负面反馈,并继续保持专业和冷静的态度。

难以忘怀的瞬间

尽管幕后工作充满了艰辛,体育直播间主持人仍然能够从这份工作中获得难以忘怀的瞬间。

他们有机会亲临现场见证体育界的重大赛事,并与球员、教练和观众分享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和专业知识为观众带来快乐和激动。这些经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珍贵回忆。

结语

体育直播间主持人是一群令人尊敬的幕后英雄。他们用他们的才华和奉献为观众带来了难忘的体育观赛体验。他们在幕后承受压力、牺牲时间并克服挑战,只为让观众享受比赛的乐趣。他们的故事值得被讲述和赞颂。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哪看直播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可以在CCTV5看直播。

北京时间2023年9月23日20时,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隆重上演,CCTV5全程直播这场精彩盛宴,同时,也从2023年9月23日18时开始直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特别节目,了解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秉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开幕式创作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利用演艺高科技赋予它现代感,让开幕式既有中国特色,又展现亚洲风采,营造全世界一家亲的美好氛围。 开幕式的主题贯穿始终,通过精彩的文艺演出和创新的舞台呈现方式,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了杭州的独特魅力。

杭州亚运会的影响

1、加速城市发展

举办亚运会是杭州引领城市发展的一次重要机会,将杭州的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2、推动社会进步

杭州亚运会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观赛和参与的机会,还为社会带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提升城市形象

举办亚运会是一个城市展示自身形象和实力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杭州亚运会,杭州向全球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风貌,进一步提升了其形象和品牌价值。

主持人孟非的故事

孟非以主持民生新闻的历练和主持娱乐选秀的经验,为《非诚勿扰》设定出既有悬念又不矫情、既多姿多采又风格清新的尺度感,可模仿,难超越。下面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孟非的故事,欢迎欣赏!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去班复读,可是学校看到他的高考成绩,都不接收他。 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几个同伴含泪离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 一连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最终都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运工。 而且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 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 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孟非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南京,决定继续学习。 他选择了成人高考。 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 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 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

1994年8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 孟非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但是至少他可能会与记者搭上边于是就去报了名。 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 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 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 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 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 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 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 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 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 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 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 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 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 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 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 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 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 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名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你要知道他们的成功也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下面是我整理了成功名人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卿

2014春晚,最大的吐槽点大概就是“董卿不在了,魔术就穿帮了!”这位“中国名托儿”的魔力似乎比魔术师更胜一筹。但比起这一个标签,她更愿意把自己称为梦想的“托儿”,因为她一直来都用自己的奋斗历程来为人们呈现,无名小卒变身央视一姐的励志“魔术”!

童年是一场“坑爹”的噩梦

跟很多留守儿童一样,董卿自出生起就在外公家长大,直到7岁那年才被父母接到身边。 但这看似值得高兴的回巢,却成为她童年“噩梦”的开始。 由于父亲自身的经历,让他特别笃信:“人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便以异常的严厉表达着自己对女儿的期望。

7岁,别人都在当“小公主”的年纪,她既不能照镜子,也没有新衣服,还要每天刷碗擦地、抄写古诗文、体能训练;上了中学以后更要用利用空隙时间去“客串”各种宾馆清洁工、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这些父亲曾带给她的童年“阴影”,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亲生女儿!

终于,多年的压抑终于在大学的报考中爆炸:她考艺术院校的想法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彻底被激怒的她生平第一次在父亲面前摔碗狂吼,父亲见状更加愤怒,最后演化成双方的一场激烈的“对打戏”。 为了捍卫自己的演艺梦想,她甚至使出了“自杀”的威吓手段。 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他才明白自己的成功源自父亲的“魔鬼”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

多次“改嫁”换来希望曙光

只要一心追逐梦想,终有一天让人另眼相看。 1991年,董卿不顾一切反对考入浙江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浙江电视台。 在电视台里,她兢兢业业,兼任主持、编导,全力吸收着自己未知的一切。 这位女版“拼命三郎”的出色表现让东方电视台向她伸出橄榄枝,本应迎来高峰,但却泼来一盆冷水——新人的她只能跑前跑后做剧务,璀璨的舞台,不属于她。 因此,董卿投奔刚刚成立的上海卫视寻找机会,但等待她的只是收视极低的串联节目烂摊子。

纵使多番打击,她也不甘认输,更利用空余时间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自我增值。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董卿在上海卫视改革后迎来曙光,她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其中2000年主持一场“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她风格大气、英语熟稔,一举斩获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在当时评委几乎没有一个人认识她的情况下,全票通过。

从“金话筒”到“直通春晚”

获“金话筒”奖也为董卿带来另一次重要的机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 这个卧虎藏龙之地让她并不敢有半点松懈,在央视的头两年,她的主持量就突破130场,如一个全力发动的引擎般燃烧着自己的所有精力。 像“青歌会”这种硬骨头,一次就是三十场、每天直播三小时,连续20天……她都毫无怨言;每天下午四点彩排到十点直播结束,换掉主持礼服又进会议中心,凌晨三点到家后还要打着哈欠背台词,直到最后的一颗夜星渐渐隐没,毫无规律的苦日子却让她感觉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

2005年,多年辛勤经营的董卿终于迎来事业的大丰收——以黑马的姿态登上春晚,不可置否的实力让她荣登新一代央视当家主持。自此,她成为央视出镜率最高的综艺女主持人,并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名、优播音员主持人”、连续10年担任春晚主持人,她紧急救场的“金色三分钟”更成为了主持播音专业的一个完美案例,“央视一姐”实至名归!

董卿曾说:“20岁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岁之后就是自己塑造的。 如果我一直安宁地生活,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从来没有谁敢说生来平凡就意味着一世平庸,反之,像董卿一样超越苦难,才能历练出最为人称道的辉煌!青们,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尽管带着一往无前的心在梦想之路上披荆斩棘吧!

李娜

兔年春节前夕,中国体坛“一姐”李娜轰动了世界网坛。2011年1月29日,在阳光明媚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这位来自湖北的`个性女子一路过关斩将,历史性地获得澳网女单亚军,成为首次闯入四大国际网球赛事决赛的亚洲人,书写了中国x球新的传奇 ……

少年成名却突然退役

29年前,李娜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因为父亲早年的“羽毛球运动员情结”,李娜5岁时开始参加羽毛球训练,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结缘网球。 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付出,李娜15岁就跨进了国家队大门。

2000年,年仅18岁的李娜获得了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赛)第134位的年终排名,成为国家网球队的新星。 2001年的九运会上,她一举拿到女单、女双和女团3个冠军,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 然而,就在外界坚信李娜将有一个美好前程、将为中国x球赢得国际地位的时候,她却在2002年底韩国釜山亚运会前,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宣布退役,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同为网球运动员的男友姜山一起读书。

当时,在韩国釜山,曾有教练说:“这个湖北丫头是不是疯了,说退就退,也太不负责任了!” 然而,了解李娜的朋友则感慨地说:“李娜就是这样的人,太有个性了。 敢想敢做,说得出做得到!”至于那次退役的原因,有人猜测是因为“刺头”李娜当时与国家队有矛盾;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与姜山“早恋”遭到国家队反对,李娜为了坚持爱情才退役。 无论何种原因,以李娜的个性,她宁愿不打球,也不能唯唯诺诺、委曲求全。

在离开球场整整两年后,2004年3月,湖北队邀请李娜出山。 在老公姜山的鼓励下,李娜重返网坛。 同年10月的广州公开赛,李娜连胜8场,成为第一个赢得WTA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球员。 2006年,李娜打入了温网八强,又一次创造了中国x坛的“第一”。

“单飞”成就“国际娜”

复出之后的李娜,虽然已经晋升至国内网坛“一姐”的行列,但她一直对国家队训练比赛僵化的体制感到不满。 另外,国内网球比赛的现状也让她感到失望,网球这种国际化和职业化的比赛项目,在中国却变成了“国内死磕,国外练兵”。 所以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李娜却越来越向往自由地、职业化地参加国际比赛,尤其是以大满贯为尊的四大网球赛事。

终于,随着国家队的改革计划,李娜在2008年底得以“单飞”,自己聘请教练、组织团队,“自负盈亏”闯荡国际赛场,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国际之路。 李娜此后的成绩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单飞之后,对李娜来说,最重要的是团队组织和建设。 瑞典著名教练托马斯作为外教加入了李娜的团队。 李娜原来的弱项发球技术,在托马斯的重点训练下,突飞猛进,足以傲视众多世界巨星。 托马斯还积极“教唆”李娜要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成为她在“单飞”后的引路人。

为避免在比赛中无谓的受伤,李娜还请来了德国人阿莱克斯作为体能教练。 自从有了他,李娜之前的腿伤也很少在比赛中出问题。

不过,在幕后团队中,最最重要的还是李娜的丈夫兼教练姜山。 由于长时间在生活和球场上的合作,了解与默契让他们配合得格外顺利。 李娜说:“很多人觉得我的想法与众不同,但姜山总能明白我在想什么。 我们心灵相通,这是最大的优势。 ”

同在湖北网球队的李娜和姜山早在1995年就相识,当时李娜才13岁,姜山已是网球国青队的主力。 那时,李娜将谈吐不凡的姜山视为偶像,并展开了追求,之后他们就顺利地“早恋”了。 2008年单飞后,姜山成为李娜的私人教练。

李娜从不掩饰对丈夫的依赖,“有姜山在,我容易得多”,“他就像我的父亲和兄长,不时为我梳理情绪上的变化。 只有他在我身边,我才能发挥出全部水平”。 李娜表示,姜山给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让自己心里踏实。 如今,李娜在国内外打比赛,姜山几乎“全程陪同”。 赛场上,李娜一有不顺,就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姜山。

虽然在比赛现场,经常会看到脾气急躁的李娜对姜山不加掩饰的怒吼,但在李娜内心深处,她对姜山是心存感激的。 “不管你是胖还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随你,永远爱你。 ”这是李娜在今年澳网决赛后的一段真情告白,通过电视转播,感动了无数人。

有了三大金刚护法,“单飞”后的李娜成绩插翅高飞。 2010年年初,李娜闯入了澳网4强,又在伯明翰草地赛中折桂,WTA排名也逐渐稳定在TOP15以内。

2011年1月29日,李娜获得了澳网亚军,成为首次闯入四大网球赛事决赛的亚洲人,成功地帮助中国军团率先达到了亚洲网坛的制高点。 李娜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国际娜”,成为中国体育界继姚明和刘翔之后又一个“国家形象”。

一个“非典型”的中国明星

“她不是个典型的中国女人。 ”有媒体曾这样评价李娜。 李娜显然不是西方媒体心目中的中国明星的样子,不仅因为她胸前的刺青玫瑰,还有她的直率脾气,以及不常见的幽默感。

在中国体坛普遍缺乏个性的时代,李娜早早就以特立独行作为自己的标签。 甚至在李娜小时候,这种“个性”就已初现端倪。 因为李娜的父母都姓李,就有邻居故意逗她:“你是跟爸爸姓还是跟妈妈姓?”不想,年少的李娜却回答道:“他们都随我姓。 ”

熟悉李娜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李娜的几个叛逆故事。 在中国x球界,李娜是第一个公开批评体制的队员。 在2005年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娜将矛头直指国家队,“我在国家队没有任何进步,国家队的教练对我也没有任何帮助。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李娜还曾在比赛时,戴着看上去有些沉重的耳饰,让教练感到愤怒。 对于自己叛逆张扬的性格,李娜感到骄傲,她觉得这是自己的真性情,没必要去掩饰。

在球场上,李娜是第一个甚至是唯一一个刺了文身的国内球员。 “我十几岁那年就文了这个玫瑰文身。 ”李娜谈起自己胸口的那朵玫瑰,很是得意。 那一年李娜刚刚开始和大她4岁的姜山配对打混双,就毫不避讳地用刺青的方式向姜山示爱。 一开始,文身还被藏着,后来不在乎那么多了,因为“它见证着我的爱情”。

李娜干过的出格的事远不止于此。 在比赛中,她会对姜山大叫大嚷,会对着卖力为自己加油的中国球迷怒吼“闭嘴”;在采访中,会让媒体记者尴尬——问:“2011年你想要什么?”答:“我想要钱。 ”问:“这能写进文章里吗?”李娜瞪大了眼睛答:“谁不想要钱啊,这是事实啊!”

赛场外的李娜却有着柔软的另一面,她会默默进行慈善工作。 去年一年,她给青海玉树和武汉孤儿院送去善款共计近百万元。

真正让世界媒体注意到的,是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尤其在她讲英语的时候。 在澳网第三轮,她当着数万观众直率承认,自己打球的动力是老公兜里的信用卡。 在半决赛取胜后,当被问及“面对这样的局面是否紧张”时,李娜又拿自己的老公开起了玩笑:“我昨晚并没睡好,我丈夫睡觉时总是打呼噜,我大概每个小时都会醒一次。 ”用老公的呼噜将激动的泪水轻轻带过,相信所有人在这一刻都会被娜姐的举重若轻“秒杀”。

从当年初涉巡回赛时不敢和对手打招呼的青涩,到现在一口流利的英语、时不时吐露的幽默,李娜面对国际媒体开始驾轻就熟,有了偶像的范儿。 这样的李娜处处迥异于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金牌杀手”,改写了中国人不自信的“典型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界的新形象。

;
更新时间:2024-10-12 05: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