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民间体育视频直播盛宴:全民共享,文化盛事

來源:24直播网
文化盛事

在河北保定,民间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民间体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保定市体育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体育视频直播盛宴。

盛况空前,全民参与

本次直播盛宴于2023年8月18日晚举行,在各大视频平台同步直播。盛会当天,来自保定各地的民间体育爱好者踊跃参与,数千名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

直播中,各路民间艺人轮番登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绝活。沧州武术、大名舞狮、容城太极、阜平皮影戏等精彩节目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保定民间体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全民共享

本次直播盛宴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视频直播,保定的民间体育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直播盛宴的举行也激发了全民参与民间体育的热情。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被民间体育的魅力所感染,纷纷表示要积极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

政府扶持,文化振兴

保定市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民间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次直播盛宴得到了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积极协调,确保盛会顺利举行。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表示,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民间体育的扶持力度,推动其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

保定民间体育视频直播盛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盛事,充分展示了保定民间体育的深厚底蕴和旺盛生命力。通过全民参与和政府扶持,保定民间体育文化必将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为保定市民和全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体育为什么是一种文化

浅谈体育与文化1 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当前,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你会感到:确实应当承认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人把体育比作阿拉伯神话,被那位在海边沙滩上玩耍的小孩从魔瓶里放出的怪物,随着一口轻烟,它升腾于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至,对全世界60亿人口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焦点,社会的折射,体育与家庭、宗教、政治、经济这些传统的领域一样,也是社会中带着普遍性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基本的社会性制度,是工业社会中最广泛的文化领域之一。 正如《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中提到的“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1.1 体育与和平的发展“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体育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着和平与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世界各国普及程度高,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促进了民间友好发展,也促进了国家间的关系正常发展。 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地拥有“小球转动大球”的历史,中美建交源于小小的乒乓球。 日韩联合举办2002年世界杯,朝鲜和韩国积极利用共同组队参加比赛而推动和平统一的进程。 奥运会也本着促进各国人民友谊与世界和平的宗旨而赢得世人的注目。 1.2 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方面。 这种促进作用是相互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2.1 提高人的素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的提高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化进程。 人的素质既有体能上的又有心理上的。 加强体育锻炼,能保证人有充沛的体力与必要的健康,保证首先有身体条件去服务社会。 另一方面,在体育竞争中有规则前提下的激烈竞争,使人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应对竞争;又能在竞争中坚守“游戏规则”,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的体育宗旨使每个人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责任,让每个人在无形中提高自己对于社会、自身的认识。 1.2.2 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体育比赛的举办,需场馆及配套的服务等方面的配合。 为了保证比赛的成功,自然会相应加强城市的建设,场馆的建设,交通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高等。 这实质上就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 北京十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奥体中心的修建、亚运村的落成等等许多工程,使北京的城市形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使北京现代化程度大大向前迈了一步。 1.2.3 加速高科技应用比赛中许多因素如运动员的服装、球拍、球鞋、及比赛器械都会影响最终成绩,这促使各国体育科研的发展,这些科研成果用于实践,既能为体育服务,又能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 1.3 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水平反映一国国民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结构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一般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增加值GDP比重的64%,而体育产业则是第三产业中后劲强的企业。 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时,体育产业都逆势而上,1992至1997年五年日本平均经济增长率为0.43%,而同期体育产业递增3.246%。 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它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综上所述,体育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国民建身娱乐、创造商业利润和国力象征三项功能。 体育文化的策划也只有从上述三个功能为出发点,才是可取的。 2 体育文化策划的特点文化策划是指策划人通过对文化环境的市场调查和系统的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在关文化资料及手段,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推动文化活动的进程,并且提前判断文化活动开展的顺利程度及其效果,具有一定功利性质的活动。 从当今体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各项目的职业化是必然趋势。 从策划的角度出发,自然只有把握住这种趋势才有可能使策划成功。 总的说来,从上述的三个体育功能为出发点,体育文化策划应有职业化、商业化、社会化这三大特点。 2.1 职业化由于各项目产生、发展的基础不同,这也导致了各项目的职业化程度不同。 如足球、棒球、篮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 分析起来,职业化产生的条件有:2.1.1 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积极性高、参与性较强的项目开发出来才是有前途的,这一点保证了有基础赢得老百姓去关注。 2.1.2 项目本身激烈、紧张,富有吸引力观众肯定不会去观看平淡无味的比赛,既浪费钱,又耗费体力、时间。 这一点是在有群众基础的条件上,去促使有观众经常性看比赛。 以此来获得票房价值,与此项目有关的消费也会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2.1.3 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组织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对加盟的各俱乐部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以此保证此项目的正常发展。 如美国的NBA,日本的职业足球联盟,这些组织既可是盈利性的,又可是非盈利性的。 这三条是策划中对体育项目职业化程度把握的基本要求。 以美国的棒球为例。 棒球由于集游戏性、教育性、竞技性于一体,一直深受美国人民喜爱。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国会就通过决议将棒球列为国球,并由总统亲自宣布。 自此每年全国棒球大联赛开幕之日,总统必定亲临赛场开球,这已成为传统。 节假时,到处可看到全家出动,通过棒球共享天伦之乐。 棒球成为社会交际的一个工具。 电视几乎随时能看到比赛的录像或直播。 而由全国的职业棒球联盟组织的28支职业球队比赛时,总能吸引大量观众。 每个队全年大约进行80场比赛,现场观众累计达8400万人次。 2.2 商业化文化策划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策划主体更好地得到实际利益。 体育文化策划商业化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奥林匹克运动自我发展的需要。 自从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创盈利的先河以后,商业化的气息渗入到各单项中来,体育文化策划商业化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2.2.1 门票 门票是基本的收入,但现在门票应体现出差别,尽可能地考虑各阶层人士看比赛的比例,赚取最大的利润。 2.2.2 广告 广告既包括运动员服装、比赛用具,又包括场地广告、电视广告、门票广告、赞助广告、宣传广告。 广告既是企业宣传的好时机,也是盈利的途径。 2.2.3 指定产品 是指运动队、运动员指定饮用的饮料,穿的服装以及比赛指定使用的产品、比赛的吉祥物、会徽、纪念品等,如柯达一直是奥运会指定使用胶卷,其他同类产品无法进入。 十一届亚运会熊猫“盼盼”更是成为风云一时的产品,“李宁”牌服装是中国运动员领奖时的服装。 2.2.4 出售电视转播权 这是大型赢利的重要手段。 1980年世界杯时估计有观众90亿人次,130多个国家、地区传播。 如此多的观众必然是厂商作的大好时机,电视台从广告中收取的美元是按秒计算的,所以比赛的组织可利用这一点出售电视传播权,各电视台为垄断传播权必然竞价争夺,最后,比赛组织者收入颇丰。 在体育文化策划中,考虑到商业化的特点,要求在操作时尽可能多的把能利用的时机开发出来,这是策划中的一大要点。 2.3 社会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由不文明向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 因此,文化策划也必然体现社会化的趋势。 必然具有社会性。 文化策划活动体现了社会化的趋势,迎合了社会化的需求,就能更好地实现诉求目标,否则,则会妨碍策划的正常进行。 体育文化策划中考虑到社会化是从社会影响出发树立本项目或本次比赛组织者的良好形象,以此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投入,取得预期效果。 如每次奥运会结束之后,东道国必然举办残疾人奥运会。 每年都要举行一些义赛为儿童、难民捐款等等。 3 结语体育文化策划的三大特点是与体育文化、体育经济紧密相连的,是根据各项目的文化特点及经济背景而产生的。 当前,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文化策划将使体育多元化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只有充分把握体育文化策划的特点来发展体育事业,才能使体育事业发展锦上添花。

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第七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

9月13日,齐鲁网报道,中国·临淄第七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盛装启幕。 本次文化盛会于国家4A级景区——中国古车馆·太公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太公广场盛大开启,为期5天,旨在展示深厚齐文化底蕴。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亚足联第一副主席张吉龙,中国足协副主席薛立,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朱国平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以“泱泱齐风大众盛典”为主题,文化节聚焦“寻根祭祖”与“足球起源地”两大品牌,精心策划了十大项、二十小项活动,包括“齐都金秋”一元钱景点游、纪连海专题讲座、“多彩临淄”艺术大赛和“好运齐动”体育大赛等。 这些活动深入挖掘齐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现了临淄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旨在激发全民的文化参与热情,使之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首届中国(临淄)齐文化博览会暨民间收藏展于11日率先拉开帷幕,共展示了3000余件藏品,涵盖了青铜器、古钱币、瓦当等齐文化特色品,以及书法绘画、陶瓷、盆景奇石等高水平藏品。 此外,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古钱币、铜镜展示销售拍卖活动,是临淄区首次大型拍卖会,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关注。

在12日的淄博临淄经贸洽谈会上,临淄区精心挑选了30个总投资达95亿元的重点招商项目进行宣传推介,旨在推动项目的签约与落地,展示了临淄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扩展资料

国际齐文化旅游节按照“提高临淄知名度美誉度,弘扬传承齐文化,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内涵,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节会宗旨,遵循“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办节思路,坚持“继承、开放、创新、发展”的办节原则和“隆重、节俭、务实、高效”的办节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意义深刻的系列活动,努力把齐文化旅游节打造成世界知名、影响深远的国际性民族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建设先进文化、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招商引资、推进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来历都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 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

更新时间:2024-10-10 22:28:31